服务热线
189-1036-7538
图书信息
作品名称:《写在人生30岁》
体 裁:青春励志
出 版 社:台海出版社
出版策划:凤凰树文化
装帧设计:凤凰树文化
作 者:戴梦岚
页 码:168
印 张:5.25
纸张类型:80克轻型
内文印刷:黑白印
定 价:38.00元
出版时间:2020年8月
开 本:小16开本
成书尺寸:宽×长=170×240毫米
书 号:ISBN 978-7-5168-2595-2
编辑推荐
在水泥地上栽花让时间开口说话
洞察生命之不可见实现生活之不存在
封底文案
按中国传统观念,30岁,无疑是一个必须面对的坎,对女性而言尤其如此。在30岁来临前夕,作者离开中国,旅居纽约一年。本书记录了作者在异国他乡对爱情、婚姻、事业等方面的所思、所悟,其中既有理性的思辨,也有对青春的回望,展现了一位当代知识女性独立与自信的风采。
作者简介
戴梦岚,女,生于1989年。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,硕士学历。现居杭州,自由职业者。2019年旅居美国,完成处女作《写在人生30岁》。
目录
婚姻到底是什么? /001
一个偶像进入眼帘 /018
从Viola这里谈开去 /023
残剩的记忆 /044
12000米高度的思考 /057
睡神附体 /064
流浪圣地——纽约 /074
一些爱好 /088
餐厅“奇”遇 /097
被玩坏的“体验经济”和“分享经济” /103
我的工作 /109
堕落的电视节目 /120
灵魂的依赖 /124
死亡的启示 /128
圈子那点事 /136
来自电影的刻骨铭心 /141
结尾 /150
在线试读
自序
这是我出版的第一本书,但不是我写的第一本书。我最早落笔写的,是一本小说,十几万字,成稿于大二时,那年我22岁。之后有过几次出版的念头,但每每拿起书稿,都觉得不是很满意,修改来修改去,改到自己都不想再读了,于是任其沉睡在硬盘里。对于那本书的故事,内心始终少一分冲动,缺一点感觉,也不知去哪里找寻,于是就一直将它寄托在遥远的明天,或许哪天感觉对了,就可以问世了。
25岁那年,我在传媒大学念研究生。某日独自在寝室看书,这是一本社会心理学的书。我看得入迷,思绪埋进书里起码有七尺深。长时间伏案导致身体僵硬,在抬头的一瞬间,全身有种电光石火的感觉。似乎就在那一瞬间,我洞穿了前世今生上下一千年,好像懂了“顿悟”这个词语的含义,好像看见了我的前世,以及可能抵达的未来。那一刹那的感觉,说不清道不明,犹如搭上了时光机,穿越了纠结痛苦和烦恼的海洋,终于抵达平静美好和安详的彼岸。虽然我没有如古人一般,在书里找到千钟粟、颜如玉、黄金屋,但我好像看见了另外一个世界。由于执着于再次回味那份特殊的际遇,我在书堆里疯了一般找寻开启另一个世界的开关。可是,我再也没有遇到过相同,哪怕类似的情境。执念散去后,我便读不进去书了,无论是休闲的还是严肃的,再也没有捧着一本书热泪盈眶或者捧腹大笑的情形了。虽然“读不进去”书,但我依旧“读书”,只是之后的读书,更像是在看说明书,想了解一些东西,获取一些信息,保持住一个习惯,很难提升到审美的层面,也很难被感动。内心常常露怯地对自己说:与文字的缘分貌似尽了呢。
没有了感觉,人生就开始变得很麻烦。理性是把双刃剑。不知道我这么讲,能引起多少人的共鸣,打个简单的比方吧:感觉肚子饿的人,会有想吃饭的欲望,饥肠辘辘时面对一堆哪怕味道很一般的食物,都能吃出五星级饭店大餐的满足。那没有感觉的人是什么样的呢?很简单,就是到点了吃饭,至于吃了什么、什么味道,并不明确。那段时间,我真觉得自己表面童真,内心苍老,一直在兜兜转转找感觉。我盼哪,真心地盼哪,盼着30岁这个看起来有点沉淀、有点分量、有点深度的年纪,盼着自己能和自己和解,盼着我不用过多解释,说话便能成为至理。有此心愿,我从25岁开始,便在别人问起我年龄时,回答自己30岁了。我妈还特别懂我地在我28岁时,就给我过30岁大寿了。
今年过年,家中亲戚来来往往,有位姨问起我有对象没,今年是不是31岁了。我的内心震动了一下。31岁?我明明29周岁半哪,过完2019年6月份的生日才30周岁呢,怎么就31岁了?姨说,按虚岁算,就是31岁了。我听了心里很慌张,这日盼夜盼的30周岁还没体验出味道呢,就31岁了,真真是吓死宝宝了。也就是这一激灵,让我找到了弥散已久的感觉,终于等来了这一天。还好,我的人生还有这么一天,紧张感充斥着全身每个细胞。时间真的是很奇妙的东西,不到那一刻,一切感觉都不对。早一秒不是,晚一秒也不是。它的可贵在于不可逆,一旦错过,便再也无法重来。因为明白,所以仔细地数着时间过日子,一秒又一秒,一天又一天,只为纯粹用力记住那走过的每一刻。30周岁快要来了。不过,有意思的是,这份来自生命时长的压迫感,让我一下子望到了80岁。或许,30岁之后,80岁将会是我最渴望的年纪了,可以心安理得地喝茶、看报、看电视、晒太阳。而眼下,近30岁的我,似乎还有很多未完成的事项,还只能很偶尔地躲起来过一下80岁的慢生活,同时也开始戏称自己心理年龄80岁了。我觉得挺有趣的一幕是,和父母同住时,我可能八九点就爬上床睡觉了。母亲看见就说:“你这么早睡觉了啊?”我会很认真地回答她:“我年纪大了,要早点睡了。”这时,母亲会用一种很难描述的语气接话:“嗯,是,你年纪大了,你要早点睡觉了,我们还特别年轻,要玩到三更半夜才觉得困。”我偷笑着钻进被窝。
30岁,大部分人在干什么呢?细数身边的亲朋好友、同事、同学,该嫁的嫁,该娶的娶,带娃的带娃,干事业的干事业,修学业的修学业,各自都别有一番天地。要说像我这样,完全还让自己沉浸在梦里的,也不知道还有几个。这事儿没有和谁摊开来交流过,但我觉得,我的梦也快要醒了。我偶尔能感觉到一些来自天空的压力,难以名状,像是有几朵乌云,时不时会在头顶聚拢。我需要很努力,很努力,很努力地去驱散它们,让身心迎着明媚的阳光。
让我发自内心欢呼雀跃的第一个梦,诞生在9岁时。当时念小学的我在语文课本里读到《居里夫人》一文,激动万分,从自己的房间跑到客厅,对着爸妈喊:我有一个梦想,我要成为像居里夫人一样的人,我要拿诺贝尔奖!我清楚记得当时爸爸的小眼睛因为我的这句话,睁得圆圆的,大大的,闪着光芒。他惊喜地复述着我的话:“你有梦想了啊!”之后,日子渐渐恢复平静,但我内心深处并没有忘记自己说过的话,我一直将这句话、这个梦,记到了我读高二时——18岁,总共记了近10年。不过搞笑的是,从小到大,其他学科成绩都还过得去的我,就化学这门课,死活过不去,脑子里问号满满,想不通这个反应式为什么就是这样发生的,而不是那样发生的。每每看到化学就异常头疼,现在想来,可能真的是要得诺贝尔奖的压力太大了,所以无法在这个领域发挥了。梦想破碎后,我一下子变得非常务实,什么诺贝尔奖,太遥远了,赶紧先考上个大学吧。
习惯的力量是无穷大的,比如,我爱做梦。以为有过一次梦想破碎的经历之后,便不会再胡思乱想,天马行空,事实证明,那是不可能的。高考之后,大学的安逸,校园的优美,慵懒的生活,又是纯纯地做梦四年。最最喜欢泡在图书馆里,享受一份杂志、一杯咖啡的时间。那会儿觉得,往后余生,我便要这样的生活,平安幸福。后来,我的真实生活情况是,拼命努力是为了有朝一日的慵懒,拼命工作是为了有朝一日能不工作,干什么都拿命搏是为了歇下来时能格外坦然舒畅。简而言之,就是希望能将任务赶紧完成,然后我好回家,或躺着,或喝茶,或看报,或看电影,或听音乐。
时光匆匆,这时而做梦、时而惺忪,半梦半醒的日子,哪怕数着过,也眨眼晃到了30岁。我思索着,写点什么吧,总要留下点什么,证明自己十分认真地活过,不然再一眨眼,就80岁了,很快就躺进棺材,睡进墓地,旅行结束了。我想,在不影响他人的前提下,尽可能地按着自己的心意来吧,人生若不是自己给自己设限,其实是没什么不能突破的极限的。
婚姻到底是什么?
30岁,这个阶段的话题,已经是绝对离不开婚姻了,无论是单身的,还是正在恋爱的,还是已婚的。单身的,急吼吼地找对象,因为年纪到了,家长催,社会催,你所接受过的文化洗礼、传统观念、社会认知都在告诉你一个似乎是真理的真理:这个年龄,你该有配偶、家庭,甚至孩子了,姑且叫作“社会人标配”吧;正在恋爱的人生存状态似乎要好一些,至少配偶一栏有了着落,就差一个“签字、画押、公证、摆宴”;已婚的似乎很迷茫,都是头一次结婚,结束了恋爱之旅,终于生活到一起的两个人,渐渐意识到,现实生活跟恋爱时幻想的风花雪月有一些出入,鸡毛蒜皮渐渐袭来,柴米油盐无可厚非,幸亏还有朋友,还有长辈,于是四处和有经验的过来人士交流心得,探讨生活,寻求智慧。
30岁,我在干吗?观察,思考,记录,活在人群外。写这本书的这段日子,我一个人旅居在纽约,足够自由,足够安静,足够悠闲,足够我冷静思考、畅想人生这个话题。当然,婚姻也是我当务之急要想明白的一个问题。
总体而言,我们这一代的父辈们,差不多都在孩子25岁左右时,便开始一轮一轮地催婚。不过,一些90后的孩子告诉我,他们在20来岁就被父母催婚了。似乎中国的长辈们,如今都在为越来越低的结婚率而深感焦虑,以至于那些相亲节目,历时多年,依然经久不衰,毕竟市场广大嘛。
既然长辈们催,那说明长辈们心里急。且不管是长辈们出于看隔壁家孙儿都很大了眼馋,还是自己年岁大了替子女们担心,咱中国人讲究孝顺,那么晚辈们出于孝顺,就要认真将这件事情想一想、理一理,然后看看能为长辈们的心愿做点什么。但这只是婚姻的一个出发点,并不是全部。
要谈婚姻问题,首先得了解了解什么是婚姻。中国汉字真的是精妙,“婚姻”这两个字,仔细看,不禁会觉得特别有趣。“婚”,女字旁加一个昏,女人发昏;“姻”,女字旁加一个因,“因”作动词有依靠、凭借的含义,由此,“姻”便是女人依靠的含义。总结一下,“婚姻”的含义,大概就是:女人发昏了,女人有依靠,然后就有婚姻了。
……
购买链接